今年年初以來,新疆采油一廠紅003井區順利完成了7口油井隔水措施,其中見效5口,措施成功率達到71%,油井綜合含水率由實施措施前的98%降至目前的60%。截至5月31日,累計增油1100噸。
2011年,紅003井區全面投入開發。開發初期,該井區高含水井較多,并且隨著投產井數的增加和注氣吞吐輪次的升高,高含水井數量有增無減。2012年年初,該區塊長期高含水井達92口之多,占總井數的15%。針對紅003井區高含水這一頑癥,采油一廠地質研究人員對這類油井實施了對癥“治水”。
為查找含水高的原因,地質研究人員首先從稠油開采最基本的注氣質量入手,優選一批高含水井實施注氣,提高注氣速度,加大注氣量。注氣后,研究人員發現,油井液量增加了,含水情況卻沒有明顯變化。這一現象說明,油井高含水并非是注氣質量差造成的。排除注氣質量因素,地質研究人員開始懷疑油藏本身是否存在水層。
通過細致研究油藏所有單井的測井曲線,地質研究人員發現部分高含水井和出油井油層段的電測顯示是相同的,唯一明顯的區別是射孔井段不同。高含水井通常射開的是底部低電阻率地層。所謂低電阻率地層極有可能是含油飽和度較低的水層。由此,地質研究人員判定,要除去高含水井“病根”,必須從低電阻率地層入手。
為此,地質研究人員為這個井區開出了隔水“處方”。依據這個“處方”,2011年,采油一廠對11口井實施隔水措施,但僅有3口井見到效果,成功率僅為27%。成功率低說明治理方法不完全對癥。
經過再次分析,地質研究人員一致認為是“處方”缺乏針對性,須進一步細化“病理”研究。
通過對隔水措施井實施后的效果對比,并依據油井隔水前高含水期出現的時間及周圍鄰井的生產動態分析,地質研究人員豁然開朗。原來,隔水“處方”主要是針對底水井段射開的油井,而隔水失敗的油井可能同時還受到邊水的影響,導致技術措施成功率較低。
結合油藏和單井動靜態資料,地質研究人員根據之前隔水措施取得的認識,今年年初,在選井上重點選擇僅受底水影響的7口高含水井,實施隔水措施,成功率提高到71%,“治水”效果明顯。
在線交流: 121552308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25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9064054號-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