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4-6月的鋁溢價大多在每噸248-250美元,而上一季度的溢價在每噸240-245美元之間。冬季過后市場需求量有所上漲,一些市場參與者于周四接受了采訪。
日本是亞洲最大的鋁進口商,其溢價也按規定在每個季度設立區域標準。
鋁溢價依照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現金鋁價支付,以在日本主要港口的成本、保險和運費基礎上對金屬進行保護。
在三月底本財政年結束之際,買家紛紛削減股票,隨后而來的此次溢價上漲,反映了在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對經濟復蘇的希望中,出現了市場需求增加的期望。
雖然全球鋁市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然而去年溢價水平卻達到歷史新高,這是因為大多數原料都與融資協議相關聯,且市場無法獲得。
來自位于倫敦的法國巴黎銀行的分析師斯蒂芬·布里格斯說:“我并不認為這代表著日本需求量上升,而是由于融資協議--目前溢價水平是正常水平的兩倍。日本所有的鋁都需要從世界各地進口,然而原料目前卻無從獲得。鋁市仍存在著產能過剩情況。”
在融資協議中,銀行或商行購買金屬,再將其以期貨形式出售,之后就以低廉的成本將其暫時儲存。
這些協議發生在世界大型生產商之間,例如必和必拓公司、美鋁公司和力拓加鋁,還有日本的一些公司,包括代表終端用戶例如鋁推拉窗、汽車、飲料罐和電子產品生產商購買的商行。
消費者與金屬投資需求相競爭加上倫敦金屬交易所登記下倉庫遇到瓶頸,原料供應就受到限制。因此去年第四季度中,運往日本商品的溢價達到歷史新高,在每噸254-255美元之間。
丸紅商事一周前表示,二月底日本主要港口的原鋁保持在286,200噸,比之一月下降9.3%,但比去年同期上漲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