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話題
鋁業微利時代緣何反向擴能
整齊堆碼的雪白鋁錠,曾是遵鋁電解鋁工業的招牌標志
今年3月,中商經濟研究院出臺《2012-2016年中國鋁業市場觀察和投資前景分析報告》,再次將未來中國鋁行業所處的境況定義為“微利時代”——稍有不慎,即陷虧損。
其實從2008年起,當中國鋁業電解鋁產能突破1350萬噸、占到世界產能1/3時開始,鋁業高盈利時代就已經終結。
市場嚴冬到來、電價上升、資源配置困難以及產業鏈不配套,成為套在鋁企業身上沉重的成本枷鎖。
但是就是在這樣嚴峻的背景下,中國鋁產業的擴能步伐卻一直在成倍往前跨,新疆在建產能就達1000萬噸。是盲目擴張不計后果,還是胸有成竹決勝未來?
就在貴州,除了已經形成規模的中鋁貴陽、遵義兩個基地外,凱里、清鎮也正緊鑼密鼓連夜趕工,而遵義還有一個圖紙上的“務正道”。
微利時代,傳統的鋁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但鋁業突圍的出路在哪里?
在以中鋁遵義基地為核心的“黔北鋁城”,去年的數據仿佛能給一點啟示:單純從電解鋁工序企業看,是虧損的。但是連上80萬噸氧化鋁經營績效,總體顯示則為盈利。
“中國的鋁版圖正在改寫,貴州鋁業既要‘趕’、更要‘轉’。簡單地說,煤電鋁一體化、產業鏈企業集群發展、資源深加工‘三位一體’,是鋁業能走出困境的唯一道路,所以我們要構建‘黔北鋁城’。”身兼中鋁遵義氧化鋁、電解鋁和礦業公司老總的周利洪說。
解碼已經成型的“黔北鋁城”,也許能從中看到貴州鋁產業的未來,找到實現煤電鋁一體化資源深加工基地的突破點。
50平方公里區域面積、17家鋁土礦開采、氧化鋁制造、電解鋁冶煉及鋁板、高新鋁材、電線電纜、高強度合金、汽車(摩托車)壓鑄件、家用電器配件等深加工產業鏈企業集聚、1萬產業工人富集起來的逾4萬人的相關人群,無論從產能規模,還是從人氣指數,稱以中鋁遵義基地為核心的鋁產業鏈為“黔北鋁城”毫不為過。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貴州兩大煤電鋁一體化資源深加工基地之一,以中鋁遵義基地為核心的“黔北鋁城”已經不再是圖紙上的規劃,而是真金白銀的現實產能體系。
這個產能體系,是中鋁公司“十一五”以來通過近100億元的持續投入獲得的:100萬噸氧化鋁和40萬噸電解鋁(目前只投運25萬噸)成為產能中堅,礦業公司和70萬千瓦煤電項目肩負資源和能源確保,而中鋁遵義鋁加工產業園10余家鋁深加工企業的年底投產,將使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90%。
按照中鋁公司既定規劃,未來的5年內中鋁將在遵義增加投資170億元,產能擴充為500萬噸鋁土礦、240萬噸氧化鋁、100萬噸電解鋁、80%以上精深加工產業鏈條和企業集群,打造年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的“中鋁遵義煤電鋁一體化資源深加工基地”。
一體化戰略
5環閉合性產能無縫連接追求效能最佳
2010年以前,中鋁遵義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存在了24年。
依靠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鋁市場強勁的剛性需求以及相當的電價優勢,企業曾保持連續16年盈利的輝煌業績。但“十一五”以來,由于電價連年上調,成本大幅攀升,加之電力供需矛盾,西電東送和省內用電的沖突,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
作為孤懸遵義的電解鋁企業,其上游氧化鋁原料要通過鐵路從廣西平果鋁廠等企業運來,而其產品電解鋁錠,又要通過鐵路發往廣東、上海、重慶等鋁加工生產廠家。
這樣的境況從2010年開始改變。中鋁公司投資在遵義縣尚嵇鎮興建的80萬噸氧化鋁項目建成投產,解決了其上游原料的保障問題,同時,降低了經營成本,僅運費每年節約近億元。
僅僅將產業鏈拉長了一環,就產生出如此巨大的效能,使中鋁遵義基地走煤電鋁一體化資源深加工道路成為不爭的決策。
而決策的基本道路,就是將整個產業鏈分成5個相互銜接的“環”:鋁土礦開采和煤礦資源獲取——氧化鋁企業——煤電轉化自備電廠——電解鋁企業——高新技術鋁加工企業群,5環同步推進。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鋁的全資子公司,中鋁遵義礦業公司完成注冊,主攻煤炭資源獲取。
今年5月,中鋁遵義礦業公司斥資4.73億元,成功收購貴州渝能25%的股權,并獲得其煤炭總產量76%以上的優先購買權。由于貴州渝能公司現有生產能力為240萬噸/年,規劃發展能力為405萬噸/年,意味著遵鋁基地每年煤炭資源確保量將超過300萬噸。
去年4月,省發改委批復同意了遵鋁基地建設兩臺35萬千瓦熱電機組的報告,總投資30億元的70萬千瓦熱電動力車間項目啟動建設,其電能自備電力可匹配40萬噸電解鋁的基本能耗。
去年初,中鋁遵義鋁業公司按照煤電鋁一體化發展模式,與遵義縣政府合作,緊鄰廠區創建“中鋁遵義鋁加工產業園”,通過資產合作、鋁液直銷,多元發展下游鋁加工,促進資源就地轉化。首批澳門華毅、胡南恒佳、貴州正合博萊、江蘇青蘋果等9家高強度鋁合金、新型鋁材和電線電纜等深加工企業簽約進駐,上下游緊密關聯,形成有機整體。
短短兩年時間,截至目前,在中鋁遵義基地周圍,已經聚集起各類生產企業17家,區域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產值超過100個億元,成為目前貴州最為完整的一條涉鋁產業全閉合產業鏈條。
“上下游工序產能的完美配套,使‘黔北鋁城’形成一個效能共同體,相互之間在成本、技術方面互補性和互促性,將使這個共同體成為行業中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周利洪說。
集群發展戰略
產能延展集聚占據資源配置優先平臺
6月8日,在遵義賓館二樓會議廳,中鋁遵義鋁業公司與遵義智鵬高新鋁材有限公司(外資企業)、遵義恒佳鋁業有限公司、貴州青蘋果電力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貴州正合博萊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鋁加工園區企業5年期105萬噸鋁液直銷合同集中簽約。按照合同約定,中鋁遵義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向四家企業提供21萬噸直供鋁液,這份商業合同意味著,目前暫時產能24萬噸的遵義鋁業,在未來5年內,87.5%的產品已經早早找到了“婆家”,其未來5年資源就地轉化率至少達到了87.5%。
105萬噸鋁液轉化為鋁加工產品,產值超過200億元,其手筆和魄力可見一斑。
而帶來這種巨大效能的,正是遵鋁堅持的集群發展戰略。如果下游已經在建的9家企業全部實現鋁液直供,這個量將達到每年40萬噸左右,就算遵鋁完成產能的填平補齊,資源的就地轉化率也將突破90%,而這個構想,正是遵鋁全力追求的近期目標。
資源就地轉化對于鋁業產業來說,到底功用有多大?一組數據是:1噸鋁土礦,開采經濟價值為400元,轉化為氧化鋁粉,價值為2000元,生產成電解鋁錠,價值將達4000元,而如果是精深加工產品,經濟價值可達10000元。
答案是:25倍系數。
集群發展戰略不僅僅使整個鏈條效能倍增,也對上下游企業降本增效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支撐。
從遵鋁電解鋁車間生產的鋁水,將直接用鋁水包運至4家企業的生產線上,從而省儉了鋁錠模鑄和二次熔化所產生的燒損和電耗。其中遵鋁每噸鋁水將省儉綜合成本近200元,而下游企業每噸鋁水則將省儉鋁錠熔化等成本260元左右。兩項合算,每噸鋁水的剛性加工成本將直降近500元。一紙“鋁液直供”合同,為雙方每年帶來至少6個億的“附加價值”,這就是“集群效應”的體現。
整個鋁加工園區去年底就完成了平場,政府專門修建了鋁水大道按40米雙向車道標準建設,目前已經建成通車。這種集群發展戰略在周利洪眼里,并不僅僅只是短期效能的激增,還是一種難得的“戰略資源”。
“按照經濟要素必然要向產能富集地傾斜的一般規律,產業鏈企業群體越大越集中,優勢越明顯,就更能吸引資金、人才、技術、政策等集聚,為整個產業鏈健康發展博取更大空間,促進產業快速成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洼地效應’。”周利洪說。
這種想法已經獲得佐證:就在年初,省政府出臺對優勢生產線實行每度3分錢的電價補貼,遵鋁就成為其中的對象,每年該項補貼就將為遵鋁省儉電價成本近億元。
6月17日,原省委書記栗戰書在視察清鎮廣鋁項目時再次向企業表示:企業越早進入深加工領域,產品產業鏈越長,我們在礦山、電力等資源配置上就越優惠。
遵義市領導也毫不隱諱地講,“在資源配置上,誰干得快,就支持誰”。
中鋁遵義基地為核心的“黔北鋁城”無疑已經具備接納這種優惠政策的條件。
資源戰略
現有配置資源的吃干榨盡詮釋新型工業
從本質上說,中鋁遵義基地完成90%以上的資源深加工就地轉化率,既可以說是集群發展戰略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遵鋁資源深加工戰略的原真性展現。
但是,遵鋁的資源戰略并非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開發利用新技術,實現已有資源的吃干榨盡,是遵鋁踐行資源責任、實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企業擔當。
目前,中鋁遵義氧化鋁公司僅獲1800萬噸鋁土礦資源,僅能維持現有100萬噸產能7年左右,遠遠達不到國家發改委資源保障30年標準,缺口在1.5億噸。資源成為制約氧化鋁現有生產和發展的瓶頸。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礦產資源配置體制改革的意見》(黔黨發〔2012〕18號)精神,今后我省資源將向中鋁遵義基地這樣的優勢、骨干企業集聚。
“我們一方面積極參與資源,獲得資源增量配置;同時我們還加大科技攻關,提高現有資源綜合利用率”。談到資源情況,周利洪表現的是焦慮和擔憂。
日前,一個“一項新技術,價值200億元”的新聞引發鋁業界關注。由中鋁遵義氧化鋁公司和鄭州研究院聯合開展的礦石脫硫新技術完成工業化試驗,作為業內礦石處理環節的頂尖新技術,下半年在中鋁遵義氧化鋁投資1.2億元完成新技術的應用后,可為該企業帶來年1.6億元的綜合效益,大大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
遵義氧化鋁公司采用的礦石為黔北鋁土礦,因地質原因,黔北鋁土礦超過50%為高硫鋁土礦,腐蝕性高,生產質控指標波動大,極難在現有設備技術條件下安全使用,對本已是資源保有不足的遵義氧化鋁公司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
去年6月,遵義氧化鋁與鄭州研究院開始礦石脫硫技術聯合攻關,兩次將數百噸遵義鋁土礦送往鄭州進行科研和工業化試驗并取得成功,目前具體方案已經編制完成。
新技術將采用目前最為廉價有效的浮選法,在原料磨機系統后新增一個脫硫工序,使高硫礦的硫含量降至低硫礦之下。
而該技術應用后,從短期看,遵義氧化鋁公司掌握的1800萬噸鋁土礦可暫且支撐眼下,從長遠看,整個黔北地區的鋁土礦可獲得更好的綜合利用,意義非同一般。
與這項技術一樣,遵義氧化鋁公司自3月8日動工新建投資6000萬元、依托氧化鋁生產線建設的年產40噸鎵金屬項目,也是一個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它采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工藝技術,且是目前全國一次性投入和產能規模最大的鎵生產線。
黔北鋁土礦中的鎵含量全世界最高,氧化鋁母液中鎵含量高達到370毫克/升,是其他地區鎵金屬品位的兩倍左右,此前每年流失鎵金屬80噸至100噸,價值近3個億元。
此次建設的鎵生產線工地與分解車間僅僅一路之隔,數條巨型管道將灼熱的氧化鋁母液從分解車間接入鎵提煉設備,通過最先進的“樹脂吸附法”完成鎵金屬截留后,母液再通過管道回流氧化鋁粉生產程序。整個生產環節幾乎不產生多余能源消耗和污染。
目前鎵金屬市場上,每公斤鎵售價在3000元左右,年產40噸鎵金屬意味著在不附加礦石成本的基礎上為公司新增1.2億元產值,項目的資源效用、環保效用和經濟效應均凸顯無遺。
另外,中鋁遵義氧化鋁對廢渣綜合利用也已展開,赤泥采用干法堆放,雖然投資高一些,但對環境影響降至最低,更為下一步的資源化、再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奠定基礎。目前,赤泥綜合利用方案基本確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牽頭,正在進一步評估。
這種資源新思維正通過產業鏈傳導至上下游產業,使中鋁遵義煤電鋁一體化資源深加工基地成為新型工業化的示范。
“中鋁遵義基地要爭取資源,但是更要珍惜資源,并為此不遺余力。‘黔北鋁城’將堅持走資源集約化道路,踐行新型工業化,做優秀的企業公民。”周利洪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