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陶瓷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多會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融資難。盡管多數中小企業害怕與銀行打交道,口頭上不屑與銀行打交道,但為了實現企業的再次突破發展,現實中,企業又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填好那一張張可能有去無回的貸款申請表。
陶瓷企業信貸、融資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讓企業更上一個臺階,實現利益最大化,因而多數陶企“前仆后繼”地追逐著。而對于污水處理、環境改善、安全生產等則,陶企則往往是放之任之。政策來時,捧著;培訓學習,聽著;會議結束,扔了!過了兩天,忘了!
如何能夠讓陶瓷企業重視環保問題?怎樣的政策能讓陶瓷企業聽話?一直以來,都讓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頗為頭疼。然而,聽之任之的后果很有可能讓陶瓷行業多走彎路,甚至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于是,政府政策出了一個又一個,宣傳做了一波又一波,但由于都沒有擊到企業痛處,企業不痛不癢,自然成效不大。
5月8日,從佛山市環保局獲悉,《佛山市環境保護局重點污染源環境保護信用管理辦法》出臺。《辦法》將覆蓋全部市控以上污染源,并根據企業的環境行為,將企業評為環保誠信、環保警示、環保嚴管3個等級,依次以綠牌、黃牌、紅牌標示,其環保信用直接與信貸、融資掛鉤,以激勵企業持續改善環境行為。
據悉,獲得綠牌的環保誠信企業,市環保局將對綠牌企業采取傾斜政策,如連續三年獲得綠牌的環保誠信企業,需要出具申請上市或再融資環境保護核查意見或環境保護守法證明的,免除現場核查環節,并在5個工作日內辦結。
相反,環保警示企業(黃牌標識)和環保嚴管企業(紅牌標識)則有可能面臨整改以及經濟手段的懲戒。《辦法》的最大懲戒力度在于,環保部門將定期向金融機構等部門通報企業信用評級信息,金融機構等部門將會把這些信息納入企業誠信系統,從而影響到企業未來的信貸、融資。環保政策的出臺并非是第一次,也并非是最后一次,但此次環保政策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引起陶瓷企業的重視,主要在于:對中小企業來說,若因環保問題而不幸掛上“黃牌”或“紅牌”,將會影響其企業信用評級及企業誠信系統,從而對其未來信貸、融資產生負面影響,嚴重甚至會“斷其生路”;對于大型企業來說,“綠牌”帶在身將有可能助其日后申請上市及再融資過程一帆風順,何樂而不為。
在筆者看來,任何政策只有真正切合企業的切身利益,獎罰皆讓企業“心跳”,才有可能真正實施到位。政府最忌諱企業“只說不做”,政策亦是,“站在高處”而無法“落到實處”的政策只能在寂寂無名中被新的政策所掩蓋。與其花時間、花精力不斷研發新政策,倒不如“埋頭苦干”。
我們期待佛山環保新政能夠真正貫徹至實際工作中,我們也期待看到佛山陶瓷企業未來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