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鹽城市阜寧縣益林鎮阜泰玻璃工藝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海洲接到從廣交會打來的電話:“廣交會第二期展會結束了,訂單量再次下滑……”接完電話,張海洲轉身走進了阜泰的產品陳列室,一聲不吭。做玻璃工藝品27年了,獲獎無數,但這一刻,他的心情真的很沮喪。
益林鎮素有“中國玻璃工藝品之都”的美譽,每年廣交會上展出的玻璃工藝品80%以上出自益林,暢銷歐美、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自2006年開始,玻璃工藝產業就一直在困境中徘徊,到今年年初,全鎮已有近1/3的中小玻璃工藝品企業倒閉。“原先你們過來的路上,整條街都是玻璃工藝廠,但現在已經沒幾家開門了,很多熟練工人不得不選擇離開。”談起現狀,益林鎮一領導的口中充滿惋惜。
阜泰玻璃工藝制品有限公司是當地的龍頭企業,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創下了一年出口額超過3000萬元的奇跡,但現在,一年的出口額不過1000萬元。在阜泰公司的陳列室里,各個時期的玻璃工藝制品層層相疊放滿了整整一間房,獲獎證書更是像長龍一樣整齊地排放在玻璃窗內。“以前我們做出口的很多,一年的訂單中有70%來自于廣交會,但現在,廣交會上能夠收獲的訂單量比2006年以前減少了三成。”
張海洲表示,讓玻璃工藝產業陷入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國外客商重心轉變、成本上漲和無序競爭是其中最主要的三點。“因為對設備和技術的要求不高,所以你能做,小作坊同樣也能做,同樣一個單子,國內乃至國外小作坊的報價低得讓人咋舌。”張海洲拿起一根頂部有小動物造型的精美咖啡棒告訴記者,那時候,這樣的咖啡棒能賣到1美元一根,但現在,它的價格卻只有0.5元人民幣。
據張海洲回憶,其實早在4年前的廣交會上就流露出了行業下滑的“苗頭”:當時,一名美國客商操著流利的中文,詢問他一款玻璃圣誕樹工藝品的價格,但當張海洲給出3美元的報價后,對方搖起了頭。“我們其實只想把它們當成一次性消費品,在緬甸和越南,很多公司的報價要比你們低很多。”張海洲似乎一下明白了,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在各種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客商流失、利潤下滑似乎已經成了無法阻擋的趨勢。
在益林,和張海洲有著同樣感受的人很多。吳永海老伯年逾六旬,有著近20年的玻璃加工經驗,“手藝越來越不值錢”是他近些年來感受最深的體會。吳老伯拿起一個玻璃做的熱帶魚告訴記者,加工這樣一條“熱帶魚”,工人需要三五年才能練成熟手,一天最多也就做三四十個,如果是夏天,師傅們在40多度的爐子邊上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并且連電扇都不能吹……吳老伯說,自從當地玻璃工藝形成產業后,很多人都開始“自立門戶”,“以往一個大廠里有三四十個師傅,現在也就兩三個,都自己去搞了,價格就這么被壓了下來,結果就是現在大家都沒有錢賺了。”
為了給玻璃工藝產業“止滑”,當地企業已經紛紛轉型升級尋找新的“求生路”。阜泰玻璃工藝制品有限公司在詳細調研市場后,決定將重心轉向琉璃工藝品,而琉璃制造過程中僅數控電爐一項就要比傳統的煤爐節省60%以上的人力。益祥玻璃有限公司則將單純的工藝品加工升級成爐臺、燈工結合件加工,品種從最初簡單的觀賞件發展到融觀賞、實用為一體,從單純的玻璃件轉化到玻璃與其它材料相配套。鑫源、康華、鑫達等數10家公司則不斷拓寬主營業務,提高產品檔次,努力開發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已成為企業升級的新思路……
此外,益林鎮政府還投入近500萬元,新建了“江蘇益林玻璃工藝品產業園”,并和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聯合新辦了益林玻璃產業研究所,專業從事玻璃工藝產業新品研發工作。希望可以依托這一載體,引進與玻璃產業相關的項目向園區集聚,引導玻璃企業向園區集中,以改善以往無序競爭的局面,實現玻璃工藝品生產由“一家一戶”作坊式向工廠化轉變。據統計,目前產業園內已有35家企業,擁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7家,園區內從事玻璃工藝的人員達萬人。
“現在玻璃工藝已經歸入了文化產業的范疇,國家倡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給我們帶來了機會,只要我們不放棄,也許不久的將來,益林的玻璃工藝將再次迎來發展的春天。”憧憬未來,張海洲又重新拾起了信心。
在線交流: 121552308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25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9064054號-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