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焙燒制度及碳粒分散度的影響,聚集在坯體中的超量發熱物質不易氧化、脫氣、燒結,勢必造成燒成速度減緩、焙燒周期拉長。如果物料中可燃組分不能在有限的焙燒區段完成90%以上的氧化反應,產品就會出現壓花、黑心甚至嚴重變形,產品的外觀、幾何尺寸、抗凍性參數難以達標。由于原料及工藝原因,混合料的熱值往往超過熱耗指標的30%100%,導致窯爐送排風系統頻繁調整。但是當超熱50%以后,調整往往失效,這時大量的燃燒產物涌向預熱帶,排煙溫度急驟上升,當排煙溫度超過250℃約1個小時后,排煙風機機殼變形,運轉受阻。此時,截止門也會在煙氣烘烤下變形甚至無法提升。帶有大量可燃物的坯垛進入設定的冷卻帶后,坯體在表面進行一段氧化后處于缺氧狀態并逐漸熄滅。這種“高溫平臺”的雙向擴展,打亂了原有的工作系統與區段劃分,客觀上要求增加窯長15%20%來滿足這種不均衡生產,這就增加了窯體、窯車、窯棚土建費用。窯內“溫度擾動”對窯內襯、窯車耐火材料的材質及熱震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補氧系統的具體做法是在焙燒帶窯頂或窯側設置Φ20100風管,利用離心風機或軸流風機鼓入助燃風(空氣),不僅為燃燒提供足夠的氧氣,而且其產生的攪拌作用有利于均勻燒成,同時其產生的封閉作用會大大減緩排熱系統對隧道窯工況的影響。補氧系統與排熱系統必須同時存在,相輔相成,超內燃大斷面隧道窯能否經濟、合理地燒成,充分燃燒,及時排出多余熱量是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