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根據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根本保證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深刻認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于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緊迫現實意義,扎扎實實地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這項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任務落到實處。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努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必然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呈現不同的特征,我們必須根據該階段的特征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戰略和方針。比如,改革開放之初,由于經濟發展落后,我們深切體會到首先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的必要性,在發展中更多地注重增加經濟總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逐步認識到,單純依靠消耗資源和使用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型增長,既是低效益的,又是不可持續的,進而加深了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黨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黨的十三大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黨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更明確提出,實行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此進行了全面概括,第一條就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的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驚人,國家實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發展成績舉世矚目。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存在的各種問題也十分明顯。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缺乏核心技術;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失調,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失調,以及區域、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粗放型增長方式主要表現在,經濟效益低,能源資源消耗大,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高。針對我國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的戰略任務。這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長期實踐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根據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前提條件,主要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第一,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長期以來,我國投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GDP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消費增長速度。2001年至2006年,我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8%,而按累計法計算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高達21%。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6年的41.3%,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由65.1%下降到39.2%。這種狀況使得消費與投資的結構性矛盾更趨突出,十分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投資增長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必須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但又必須密切注意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不協調狀況,防止投資的過快增長,努力調整消費與投資的比例關系。促進消費與投資的結構調整,關鍵不是壓縮投資,而是努力擴大消費。擴大國內消費的關鍵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只有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更加重視社會公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擴大國內消費的問題,才能協調消費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關系。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順差。特別是2005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急劇增加,2007年順差數額預計為2600億美元左右。貿易順差連年急劇上升,使得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明顯上升。保持貿易順差總體上是有利的,但對我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經濟增長主要還是應依靠內需拉動為主。因此,我們在注意協調消費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關系的同時,必須注意協調好內需與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關系。
第二,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產業結構問題是影響宏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增長帶動。1979年至2006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4.6%、11.4%和10.7%,而2001年至2006年仍然分別為4.1%、11.1%和10.3%,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帶動的狀況沒有改善。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由2002年的44.8%攀升到2006年的48.9%,而同期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則由41.5%下降到39.4%。三次產業結構不協調的問題日益突出,加劇了資源環境壓力。
調整產業結構,首先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農業的穩定發展,不僅是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根本,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也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基本途徑。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依然存在。2004年以來,我國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對農民種糧給予直接補貼,設立了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產品(32.00,0.92,2.96%)產量和農民收入都有了明顯提高,F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繼續保持農業較快增長和農民收入較快增加的難度在加大。
加快發展服務業是當前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點任務。“十一五”規劃要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完成這一目標,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就不能低于第二產業。但實際情況是,近兩年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均慢于第二產業兩個百分點左右。
我們必須立足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發展,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使農業生產由弱變壯;提高工業生產水平,使工業由大變強;加快發展服務業,使服務業發展由慢變快,實現三次產業協同帶動經濟增長。
第三,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多地依靠增加物質要素投入,而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足,因而導致了物質資源消耗大、綜合利用率低和環境成本高、生態保護差等問題。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許多重要礦產資源相對貧乏,如果不及時改變資源消耗過大的現狀,經濟增長將難以為繼。我國的環境問題也不容樂觀。雖然2007年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制定的節能減排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盡快扭轉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缺少世界名牌的現狀。目前,我國出口商品中有90%是貼牌產品。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占世界貿易總量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而且沒有一個世界名牌。我國彩電、手機、臺式計算機、DVD播放機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但關鍵芯片要依賴進口。我國企業必須將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40%支付給外國專利持有者。這種現狀,使得我們不得不更多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依靠資源能源的大量投入來換取微薄的利潤。隨著資源緊缺程度的加深、生態環境壓力的加大、國際競爭和人才爭奪形勢的日趨嚴峻,我們必須更加重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管理創新來帶動經濟增長。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保證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保證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科學發展觀為如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為了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刻反映了破解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的要求。內外需不平衡、國內需求結構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以及體制機制不健全,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多年而實質性進展不明顯的根本原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更廣泛、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既包括了經濟效益提高、資源消耗降低的要求,也包括了經濟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改善、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的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要求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又把經濟發展的目標由經濟增長擴展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茖W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