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整加工貿易限制政策對外資企業影響幾何
新華社信息北京8月2日電(記者趙丹亮)在外貿順差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中國的外貿政策近期出現了一系列調整:繼7月1日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之后;7月23日,國家新的加工貿易限制類產品目錄出臺。僅僅相隔兩天時間,25日,商務部官員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年內可能還會出臺新的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將按照國家宏觀調控和國內外市場變化以及產業政策的要求,對此進行動態調整。外貿政策的頻繁調整傳遞出重要信號:國家希望通過一系列貿易政策上的調整引導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和轉型升級,帶動中國產業結構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
對于占中國加工貿易近80%的外資企業來說,外貿政策的調整會對其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外經所所長、北京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在解讀此次政策調整對外資企業的影響時指出,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對內資企業的影響遠遠大于外資企業,尤其是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此次受限制的“兩高一資”產品,大部分來自勞動密集型的內資企業,因為跨國公司控制著加工貿易的高端鏈條,產品分工地位高于內資企業,其產品主要集中在鼓勵出口的高新技術行業。以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為例,上半年外商獨資企業出口133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3%,占全部出口額的67.6%。中外合資企業出口328.7億美元,占全部出口額的16.6%。
從近年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流向、結構和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可以看出:跨國公司正由傳統制造業向服務貿易領域側重,從單純投資加工業向同時投資高新技術產業轉變,從主要投入資金向同時投入技術、管理、人才和設立研發中心轉變。據商務部網站提供的信息,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研發中心發展迅速,如微軟、IBM、摩托羅拉、西門子、北電網絡、杜邦、通用電器、通用汽車、大眾汽車、寶潔、本田、日立等,根據其全球經營戰略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外商投資研發中心約750余家。從行業分布看,跨國公司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和服務業,如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金融服務業等領域。
張燕生同時還指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產業只是其全球產業鏈的一個部分,只占其全部的10%-20%,再加上其資金雄厚,要實現轉型升級或產業轉移要比中小企業容易得多。
而對于曾經受惠于內地貿易政策的港臺企業來說,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卻對其帶來不小的影響。臺港資企業是內地加工貿易的投資主體,根據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聯合年檢數據測算,目前從事加工貿易的臺港資企業超過6萬家,占臺港資企業總數的65%,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尤以廣東、福建、江蘇三省為最多。這些企業大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加工產業,如紡織服裝、輕工產品、塑料制品、家具制造等低附加值的下游產業,這些產業普遍存在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浪費的現象。
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創信鞋業董事長吳振昌認為,出口退稅率政策調整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雙管齊下,政策一下子急劇轉彎,這令已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調整過來。相比較于以前不用繳納一分錢,退稅率下調及交納保證金大幅增加了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企業一般是通過向客戶提價來消化,但具備采購尚有議價能力的加工企業大約只有20%,不少企業將倒閉或轉移。
以港資企業為例,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近期發布報告《內地加工貿易政策對香港的影響》指出,超過1萬家在珠三角投資的港資企業可能停產或收縮。根據香港工業總會的最新數據,目前在珠三角投資的香港企業中,15.5%屬于一般貿易,34%屬于進料加工,47.4%屬于來料加工,3.2%屬于其他方式。在對珠三角港資企業的調查中,有55.3%的企業表示,如果在進口原材料時要繳付全額的關稅和增值稅作保證金,實行臺帳“實轉”,將對流動資金構成沉重負擔。有10.5%的企業表示,如果所需原輔料件被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將會因成本上升而導致停產或收縮。有73.2%的企業反映,可能會不適應而被迫結業或收縮。按此推算,最壞的情況可能導致1萬家港企停產或收縮,勞動力就業形勢將更為嚴峻。
據商務部網站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加工貿易直接從業人員在3000萬-4000萬人,約占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據估測,加工貿易相關配套產業就業人數約為5000萬-6000萬人。
為減輕貿易政策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近期將到廣東調研,準備給港臺加工企業獲得進出權和開展來料加工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商務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采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區建設承接東部地區加工貿易轉移的集中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以更加優惠的政策鼓勵這些企業到中西部投資創業。有專家指出,當前政策的一再收緊,對加工貿易的轉型和升級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緊迫的時間表。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政策不鼓勵、不支持發展的行業淡出加工貿易的歷史舞臺是發展的必然,而對那些國家希望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其發展的行業,更早采取行動,快速實現轉型升級,更快適應新形勢需要就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