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中國記協指導、中國行業報協會主辦的“2016中國產經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中國產經媒體融合發展實踐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我國產經新媒體在發展中實現收支平衡的比例已經達到10%。
據了解,首份《中國產經媒體融合發展實踐報告》以40家產經報社代表給出的“中國產經紙媒融合發展調查問卷”調查報告為基礎,同時以55個產經媒體新浪微博賬號、70個產經媒體微信公眾賬號從2016年1至10月份的數據作為分析樣本,對產經新媒體平臺的構建、傳播、引導、服務作出全面認識與評價,為未來產經新媒體發展方向與趨勢進行把脈。
《報告》顯示,參加調查的產經媒體普遍意識到了融媒體建設的重要性,46%的產經媒體覆蓋“兩微一端一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官方網站),其中14家媒體開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并擁有官方網站和移動客戶端。其余媒體多開通了其中的一項或幾項,各家媒體運用情況有所差異。
針對各產經媒體的融媒體發展效果評估,數據顯示,有36.67%的產經新媒體處于投入階段,尚未營收;53.33%實現部分營收,但處在盈利初期;僅10%實現收支平衡。這表明在推進產經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
從《報告》中列出的新媒體“兩微”運營情況來看,產經媒體微博活躍度和原創度高于微信,但兩者都有待提升。在70家開通微信公眾號的產經報業單位中,微信公眾號傳播指數在900以下的占比高達94.5%,有25%以上的微信公眾號原創率為零,每天保持更新的活躍賬號僅有4家。相比之下,在開通微博賬號的55家產經報業單位中,有近半數的媒體微博傳播指數值超過1000,微博的原創率達80%以上,活躍賬號達14家。
多元化經營明顯成為當下產經媒體的經營策略。通過對產經行業線下調查結果分析,《報告》顯示,在傳統主流媒體收入銳減的情況下,21.4%的傳統媒體選擇將加大線下活動力度,42.9%的傳統媒體選擇將線下活動品牌化。而對于線下活動的看法,有90.6%的傳統媒體認為線下活動是傳統紙媒整合資源的好舞臺,由此可見,多數產經媒體認識到了舉辦線下活動的重要性。
如今受眾的生活軌跡和方式相對穩定,線下活動可以做到路線、軌跡與空間的結合,與主流人群的覆蓋做到完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與受眾的生活場景進行匹配,能夠更加滿足受眾的需求,使得傳播更加立體化。
《報告》最后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為范本,提出了媒介融合的四個建議。
首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相借力,助推合力發展。媒介融合未來發展中,需要紙媒和新媒體互相結合,相互借力,在融合與競爭中互相吸收對方優勢,形成一股共同發展的合力。傳統紙媒在新媒體探索中不斷積累經驗,積極開展新媒體業務,合理配置資源,使紙媒與新媒體形成資源共享,才能實現報網互動和全媒體發展的雙贏局面。
其次,要提升新聞可視化水平,實現用戶愿讀、悅讀。對于內容復雜的解讀性新聞、服務類信息的介紹說明等報道,以圖形與圖像相結合的可視化方式可以為受眾提供多角度、立體化的新聞解讀,增加讀者的悅讀可能。
再次,要以人為本,為受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客戶是媒體服務的主體,以人為本是媒體融合關鍵所在。因此要了解客戶的信息需求,進行技術創新,利用先進傳播技術增加媒體的信息生產和服務能力,真正做到受眾如何轉變,媒體技術就如何轉變,從而實現“精準發行”。
最后,要創新傳播方式,增加傳播靈活性。優質的內容可以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而個性化的傳播方式則滿足了受眾對接收信息方式的需求。應針對媒體和受眾的不同特點,不再單單依靠發行報刊這種單一的方式傳播信息,而是順應受眾的需求和時代的變化,實現同一內容以不同形式傳播。